Every life is a defense of a particular form.
Archive 2002-2004 | 2004-2007 | 2007-2008 | 2008-2010
>> | < | > | << | d | website | email | facebook

Saturday, May. 02, 2015 9:42 a.m.

An ongoing conversation:

different disciplines are merely varied presentations of what is human - 我有時都有這樣的感覺
我有一位玩percussion的朋友,愛找我幫她做設計,我的畫對她來說,是表達她想法的另一種方式
又或者,當發現不同的人,喜歡類似的音樂、書和電影,就知道他們喜歡的東西縱使形式不同,還是有某種相通之處,很神奇
6 hours ago

對,深有同感

當初學德文,是因為中六時買了Bach的St. Matthew Passion, 好想直接讀懂歌詞。後來讀中大哲學,就有兩位留學德國的教授,一位向我們推介Mahler的音樂,另一位則極端喜歡德文和Bach和Mahler,告訴我他以前在德國讀書時向人借了Bach的BWV目錄,喜歡得好久也沒有歸還。他甚至上課時會一整段德文讀出來(而課上沒有多少人懂德文)

讀哲學期間,因為上課經常提起德文的原字,令我又重拾這門語文。

這幾年的感覺是,無論我探索甚麼新興趣或領域,最後都是那個圈子的東西。

何藩攝影前寫作甚為了得,在同學間得到巴金的稱號,後來因病無法再讀書才作罷。他在訪問中提到,他讀到一首自己很喜歡的詩後,便上街要找尋相稱的情景,這便是那幅海旁相片的由來。這正是你所提到的感覺吧
47 minutes ago

我喜歡畫家Paul Klee,後來睇書才知道他出身音樂世家,本來打算做小提琴家。他也擅長寫作,至於畫畫方面,他本來不擅長運用顏色,但擅於用線條,後來決定要投入藝術之後,苦心鑽研顏色。我細個覺得他和自己好似的(包括曾考慮過投入音樂和寫作,以及擅長線條,甚至內斂、cynical的性格,當然他無論哪方面都出色太多),以他為榜樣。像你兜兜轉轉還是遇上德文、Mahler、Bach一樣,這種接觸世間事物的軌跡很有趣,無論遇上甚麼,好像都是為了提醒自己是怎樣的人。

>> | < | > | << | d | website | email | facebook | archive 2002-2004 | 2004-2007 | 2007-2008
lokbi©20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