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very life is a defense of a particular form.
Archive 2002-2004 | 2004-2007 | 2007-2008 | 2008-2010
>> | < | > | << | d | website | email | facebook

Monday, Mar. 30, 2015 4:38 p.m.

昨晚有人說在共享城市那本書看到我的文章,才想起去年匆匆寫過這一篇(被edit過,所以可能有點不像我寫的東西):

天橋下的空間演替實驗

MaD在2013年邀請來自丹麥的DENNIS Design Center,在香港的街頭做一個為期九天的空間實驗「Hands UP!」,以木卡板做街具(street furniture),鼓勵市民介入、使用、改變公共空間,make the street home 。

「Hands UP!」的副題是「Urban Pioneering」,意思是動手開拓公共空間。我卻一再想起,大自然之中,如果有一片荒地,最早扎根生長的總是苔蘚一類最頑強的植物。在地理學來說,這些充當先頭部隊的植物就叫pioneer。假以時日,荒地的泥土變得更肥沃,更高、更複雜的植物就會陸續抵達,生態就會越來越豐富,最終成為森林。

街具製作只是Hands UP!其中一部份,項目最終會以street party的形式作結。因此,參加者的任務其實是要合力為石塘咀籌備一個天橋底的party。他們被分成幾組,每組負責party的一個部份,例如茶點組、街具組、招牌組等等。

三十個「外來人」加五個丹麥人突然出現在山道天橋下,又鋸木又髹油,我一直在旁觀察街坊的反應。我所擔心的是,空間本來就屬於街坊,他們對空間可能自有想法──可能不是要特別改變甚麼,只是有個位置歇歇腳、溜溜狗就好,你不要拿走我的空間就OK。香港人對於許多議題,不都是抱著差不多的態度?大家河水不犯井水,你有你自由,我有我空間,無為而治,就好。文化工作者看中這片空間,認為空間沉悶,可以做更多好玩的事、鼓勵人交流,街坊的意願又是甚麼?

觀察所得,有些較年長的街坊一直保持距離,在一旁站著張望。年輕一點的會走近一些,也許會主動問我們在做甚麼。有些在附近工作的地盤叔叔很自然地坐在我們的街具上休息,好像無意考究Hands UP!是甚麼。有些人以為製成品是我們擁有的財物,他們不能碰,但這些叔叔卻沒有這樣的意識,想也不想就把我們的街具當成空間一部份。對主辦單位、設計師、參加者來說,這種沒有心理包袱的不經意融入,可算是一大鼓舞。

我們以為石塘咀這樣的寧靜老區,街坊只能接受傳統的盂蘭大戲、區議員辦的中樂表演、健康講座;事實上,他們的接受程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高很多。當我為向這街區「借用」這個公共空間幾天而戰戰競競,生怕傷害了街坊如常享用空間的權利,或許一直好奇張望的阿伯、隔著安全距離欣賞街具的師奶和囝囝、熱情地送出啤酒的大牌檔,其實並不視我們為入侵者,甚至渴望在這個空間看見生機和創意。

同一時間,在一個西環人的Facebook群組,有人上載了Hands UP! street party的照片,仿如即時報導。有人留言問:「這是甚麼活動?有沒有申請?不怕噪音被投訴嗎?」就像我擔心街坊不喜歡我們「搞事」一樣,我們都習慣城市由上而下的管理方式,而不相信街道有真的自由。可是,這次循正式程序申請場地做的Hands UP!,不就正好示範了系統內其實還有很大空間嗎?如果在此之前,天橋底沒有人想過要把空間裝飾得更漂亮、沒有人來玩音樂、說故事、嬉戲,那有可能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作為社區持份者的權利,不敢想像更多。

不過,如何向街坊收集創意、帶他們進入這個分享、共創空間的過程,而不只停留在旁觀者/被動的消費者的狀態,又是後話。幾位「空降」的丹麥人,加上二三十位來自香港各區的參加者,被我們安排來到石塘咀改造屬於街坊的橋底空間,這個過程其實有多開放?我們作為文化創意行業的「專業人士」,如果要把營造空間或創作的機會真正開放予公眾,或者要真正地與公眾成為共創者、共享空間的話,我們還能否──或應否──設下我們自以為效果最好的框架?

類似的情況可見於城市規劃、市場經濟、政治運作的討論。文化工作者的身份應當是一個示範者、引導者,提出一個可行但不必絕對遵從的框架。如果要採納本地智慧,讓項目變得真正在地、開放,並且成長為社區共同擁有的有機空間,我們該用怎樣的方式,平等地溝通信念?或許這個項目不應只有九日,而是九個月甚至一直持續。弔詭的是,道理顯淺,小型機構卻難以維持,最終還得由每日在那裡生活的街坊自行實現。

曲終人散,我回到山道清理場地。參加者造的畫板被街坊填滿了圖畫和留言。我逐頁揭開,看到這一句:「這裡原先會成為地鐵通風口,多得石塘咀居民的努力,才爭取到這個空間。」心頭湧上一種說不來的感受,不論城市管理者或專業人士,都不應忽視社區原來就有的力量。作為文化工作者,比街坊多一點資源、多一點組織力;但我們只是苔蘚,點出荒地成為沃土的可能,往後更依賴一個有效地吸引更多在地持份者參與的開放系統,讓植被豐富茁壯。

>> | < | > | << | d | website | email | facebook | archive 2002-2004 | 2004-2007 | 2007-2008
lokbi©2016